高壓氧醫學的發展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漫長波折的過程,高壓氧的起源首先從高氣壓開始的,人類對高壓氧的認識也必然從高氣壓開始。
一、高氣壓醫學的開始
人類接觸高氣壓是從潛水開始的。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在Tyre戰役中曾使用過一種簡單的潛水裝置,是一個利用導管從水面上呼吸空氣的陶壺狀頭盔。戴上這種頭盔的士兵可以潛伏在水下。公元717年Hally第一次使用潛水鐘、下潛到18m深的海底。我國1637年出版的《天工開物》一書中,對潛水病的癥狀及處理方法已有詳細的記載。西方*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1820年俄國的Hemrll上描述了潛水作業出水后有不舒服感覺。
高氣壓在醫療上的應用是1662年希臘生理學者*早提出的。1664年英國醫生Henshaw首先修造了一座密閉的圓頂艙房,利用蛇皮狀鼓風機向艙內充氣,造成高氣壓環境。他認為高氣壓可以使急性病減輕,促進呼吸,幫助消化,可以預防多種呼吸系統疾病。由于當時科學理論和技術水平所限,又沒有氧氣,所以Henshaw的建議未得到醫務界的重視,而被擱置下來。
二、高氣壓醫學奠定了高壓氧醫學的基礎
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,歐洲文藝復興,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。物理學領域內連續發明了波義爾、馬略特、查理、亨利、道爾敦等定律。促進了高氣壓理論的迅速發展。1775年Priestley首先從氧化汞中分離出氧氣。當時只知道這種氣體不可燃,但能助燃。人們開始認識了氧氣。第二年在動物試驗中發現這種氣體有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。1777年Lavoisier發現空氣中含有這種氣體,并把它命名為“氧”(oxyge)。從此學者們大力研究氧的生理價值和臨床應用。1795年Beddoes首先創造了吸氧裝置。氧氣的發現和利用為高壓氧醫學奠定了基礎。1834年法國人Junod等人用鋼制造一個直徑1.5m的高壓空氣艙,使用202.6~405.2kPa(2~4個大氣壓)的壓縮空氣治療“肺病”。他認為由于增加內臟的血液循環,病人感覺良好。1837年Pravaz在里昂修建了可容納12人的艙,治療呼吸系統疾?。ㄖ夤軘U張、肺結核、氣管炎、慢性咽炎等)、耳聾、子宮出血、霍亂……等。1860年Sandhal和Grindrcd等人相繼開展了高氣壓治療。1862年Berlin首先在高壓艙內吸氧氣,開始了高壓氧治療,但當時未被重視。1867年Valenzaela首次報道在2026kPa(2個大氣壓)下吸納氧。1879年Fontaine首次在高壓艙內,全麻下進行手術成功。他指出在高壓艙內手術,有術后清醒快、不會出現紫紺和窒息等優點。此后,在歐洲各地掀起了建造高壓艙的熱潮,*大的艙可容納50人。由于當時氧氣制造工藝復雜、費用高,所以高壓空氣艙內仍然使用202.6~ 405.2kPa( 2~ 4個大氣壓)的空氣。很快這種被稱為“高壓空氣浴”的治療在歐洲風靡起來,甚至美國的病人都到歐洲來治療。1860年在加拿大渥太華(Ottawa)建造了北美第一座治療用的高壓艙。1891年美國Curningham發表了“高壓氧治療精神和神經疾病”的論文。1921年Curningham首次在美國建造了直徑3m、長25m的大型高壓船。當時美國流感大流行,他們發現高原地區死亡率較高,認為與高原氣壓低有關。因此,他們給一些重癥(合并紫組、昏迷)病人進行高壓氧治療,有明顯療效。有一次因壓縮機故障無法加壓,結果病人全部死亡。Curningham認為這一事實反證了高壓氧的療效。他們開始擴大適應證,諸如梅毒、癌瘤、糖尿病等都招來治療。頭腦過熱的Curningham于1928年建造了一座五層樓房高,超大豪華型高壓艙,內有臥室、會客室、餐廳、游藝室、衛生間等設施,病人可較長時間生活其中。由于高壓氧治療在歐美的泛用,相繼出現大量副作用和事故。1878年 Paul Bert首先發現并報道了氧中毒,此后又發現了氣壓傷等。因高壓裝置事故而死傷病人及醫護人員的事件也屢有發生。受當時科技和醫學水平所限,對高壓氧的副作用既不能解釋,也沒有可靠的預防方法。因此,高壓氧受到醫務界人士的指責。從20世紀初高壓氧醫療事業進入了低谷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Curningham建造的豪華艙也被拆除,僅剩下少數艙作治療減壓病之用。個別學者仍在進行研究。
三、高壓氧醫學的快速發展
高壓氧事業沉默近50年后,1950年Haldane使用高壓氧治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獲得成功。1952年Cross和Wangensteen使用高壓氧治療實驗性腸梗阻有效。 1955年 Churchill Davidson對惡性腫瘤放射治療時配合高壓氧治療能增加療效。1956年荷蘭的Boerema在高壓氧艙內成功地作了心臟直視手術。特別是Boerema的實驗:將豬放血,輸入鹽水和膠體溶液,使豬的血紅蛋白低達1g/L(0.l克%),幾乎沒有紅細胞。將這種豬置于303 .9kPa(3個大氣壓)的純氧艙內,仍能順利地生存15分鐘,而且心電圖正常,然后輸還血液,減壓出艙,該動物生活良好。據此,Boerema1960年在美國外科雜志上發表了題為“無血液的生命”的論文,轟動世界,引起醫務界廣泛的興趣和重視。由于20世紀60年代的高科技水平,使氧艙設備更加完善、安全,人們對高壓氧的生理作用、治療機制、副作用有了新的全面的認識。對副作用的治療和預防也有明顯的進步。于是又重新掀起了高壓氧的高潮,并逐漸使高壓氧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。高壓氧事業在全世界突飛猛進。高壓氧艙遍及世界。高壓氧事業在荷蘭、蘇格蘭、美國、日本、加拿大、前蘇聯、澳大利亞等國發展尤為突出。在歐洲、美洲、澳大利亞、日本、前蘇聯以每年增加60座艙的速度在發展。如美國1971年全國僅有37座艙,1986年增加到200多臺。日本從1984年的100臺至1990年增至310臺。前蘇聯*快,1980年僅有84臺,1988年迅速增至1200臺,占世界之首。截止1991年,全世界(除中國)高壓氧艙超過2000余臺,10年內增加了8倍。在我國高壓氧艙數量增加速度迅猛增長,目前全國擁有高壓氧艙3000余臺,擁有數量居世界首位。自1963年開始在荷蘭、英國、美國、日本、加拿大、蘇格蘭、前蘇聯、美國和澳大利亞先后召開了十屆國際“高壓氧與水下醫學會議”。我國高壓氧學會派專家參加了第八、九、十屆會議,在會上宣讀了論文,受到世界專家們好評。1993年9月在我國福州召開的第十一屆國際“高壓氧與水下醫學大會”獲得圓滿成功。2008年10月世界高壓氧醫學會議在北京舉行,我國高壓氧醫學的迅猛發展令世人目。
四、我國高壓氧醫學事業的發展
我國高壓氧事業起步較晚,解放前僅上海打撈局裝有一座供潛水員防治減壓病的加壓艙,在高壓氧醫學領域內幾乎等于零。解放后1954年海軍醫學研究所建造一座供訓練潛水員及治療減壓病的加壓艙。1958年軍事醫學科學院建造供動物試驗用的高壓氧艙。1960年在北京又建成一座2026kPa(20個大氣壓),供試驗潛水用大型加壓艙。但醫用高壓氧艙是60年代初開始。1963年福建協和醫院心臟外科專家李溫仁教授受《無血液的生命》一文的啟發,在一無圖紙、二無設備的條件下,自已邊設計、邊施工、邊改進、邊實驗,建成了全****(世界第三)座、直徑3m、長7m的大型高壓手術艙。并成功地進行了心臟直視手術。1965年李溫仁教授在全國心臟外科學會上做了“關于高壓氧的臨床應用”的報告,受到國內醫務界極大的重視,各地醫院紛紛前來參觀。從70年代開始在杭州、北京、廣州、青島、哈爾濱等城市先后建成高壓氧艙。北京市朝陽醫院1974年建成****座大型三艙三室七門高壓空氣艙群,開始了臨床治療。全國于1976年成立了全國高壓氧醫學委員會,領導全國高壓氧學術活動,并先后組織了十六屆全國性學術會議,每屆均出版有學術論文匯編。
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壓氧醫學事業有了更大的飛躍。表現在:
1、建艙速度加快,建艙能力和質量明顯提高。1982年統計全國僅有166座高壓艙,1987年增至334臺,1991年底僅在全國高壓氧學會登記的就有880座艙,到目前已近2000臺。以北京及其郊區縣為例:70年代僅3~4座,到目前為止已運營的超過60座。此外,尚有在建造中。目前我國已可自行設計、制造十幾種型號的大、小高壓艙和加壓艙。從質量和美觀上都有進步。在30年中發生事故十余起,除一次為觀察窗破碎外,其余的均系操作、使用不當所致。
2、從事高壓氧事業的醫、護、技、人員明顯增加,壯大了高壓氧醫學隊伍。在衛生部的領導下,先后在上海、湖南、北京等地成立了高壓氧崗位培訓班,大大提高了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,保障了高壓氧治療的安全性,提高了高壓氧治療質量。
3、經過近30多年來的實踐和應用,高壓氧的適應證從1982年高壓氧專業委員會推薦的44種疾病,增加到122種。高壓氧適應證已遍及內、外、婦、兒、神經、五官、骨科、整形、皮膚、腫瘤、遺傳、職業病、運動醫學、潛水、保健等學料。
4、學術研究:在高壓氧對生理影響,對某些疾病的治療等方面有很多研究和報道,數量逐漸增多,質量逐漸提高,很多項目獲得獎勵。
5、在中華醫學會領導下于1992年正式成立了全國高壓氧學會,選舉了正、副主任委員、委員和常委。全國學會成立以后,各地區先后成立了分會,部分省市先后成立了高壓氧質控中心,加強了對各地高壓氧艙的管理并組織全國性的學術活動。
6、1993~1994年全國先后有三起大中型高壓空氣艙發生火災,死亡人數較多,被新聞界報道后,在全國高壓氧界和人民群眾中影響很大。近幾年因使用和保養問題也相續發生了幾起不近人意的事故,2004年中華醫學會高壓氧醫學分,逐漸完善了《醫用高壓氧艙管理與應用規范》。2005年9月在勞動部和衛生部門及國家質量監督管理局的組織下,從新修訂 《醫用空氣加壓氧艙》的國家標準。使高壓氧醫學事業逐漸走向了規范。
7、1992年成立了高壓氧醫學雜志社和編輯部。1994年《中華航海醫學雜志》創刊,收錄了高壓氧醫學編輯部,2003年《中華航海醫學雜志》改版為《中華航海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》。高壓氧醫學文章的水平逐漸提高、數量逐漸增多,大大推動了全國高壓氧事業的發展。
高壓氧醫學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,高壓氧醫學的理論和實踐正在不斷得到更新,高壓氧艙的設備也越來越安全,越來越實用化、人性化,高壓氧醫學的管理也越加完善和規范。高壓氧醫學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加廣泛,相信在廣大高壓氧人的共同努力下,我們一定會撐起美好的明天!
(注:該文章部分選自高壓氧醫學信息網)